2025年2月,教育部印发了758项新修(制)订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以下简称“新版标准”),为智能时代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一、智能时代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势
新版标准是指导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的基础性、过程性与纲领性文件。通过重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全要素,新版标准为应对智能时代@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更为精准的教学改革指引。在宏观层面,新版标准强调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办学模式的重要性,为产业链、教育链与人才链耦合指明了方向。在中观层面,新版标准重视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并新增概述要素、毕业要求等评价要素。在微观层面,新版标准鼓励选用数字教材,运用虚拟仿真等技术开展实践教学与实习实训,以此重塑职业院校教学实施空间。新版标准的发布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教学实践正式步入与新技术深度耦合的新阶段,勾勒出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时代新趋势。
(一)多链衔接:强化职业教育教学的产教融合导向
2025年2月,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5年未来就业报告》指出,到2025年,智能技术将在多数工作中得到应用。智能时代的职业教育面临着技术技能变革的现实挑战,职业教育教学需要实现切实转型与有效创新。为顺应这一趋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需要坚持以产教融合为导向,促进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的有效衔接。第一,顺应产业链新需求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力源泉。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的持续深化,促使新技术与新职业迭代出现。职业教育正紧跟产业和技术变革步伐,推动智能技术赋能教学改革,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教学理念的树立上,职业院校要着重以适应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为出发点,以培养适配工作岗位胜任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主动融入区域应用型技术开发为基石,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第二,推动教育链重构是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2024年,我国对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的设置备案工作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调整,这一举措进一步凸显了职业教育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区域核心产业及特色领域、民生亟需领域的发展趋向。同时,在技术工具赋能教学改革方面,职业院校开始注重生成式人工智能、元宇宙、区块链等新技术的投入使用,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升级与创新。第三,促使人才链贯通是职业教育教学实践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新版标准的11个栏目之间具有极强的关联逻辑,其中“职业面向”衔接了行业、职业与专业之间的关系,引导人才获取相关的职业类证书。对教学标准中“职业面向”的重视,有助于在智能时代为职业院校毕业生与劳动力市场架构起有效的交互桥梁,以促进人才链深度嵌合产业发展。概言之,强化职业教育教学的产教融合导向是智能时代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通过顺应产业链新需求、推动教育链重构和促使人才链贯通,职业教育将更有效率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二)以能为本:引导人才培养以素质和能力为重点
职业院校需要增强智能时代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适应力,以保持自身在新环境下的教育教学竞争力[20]。智能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教育界不仅要拥抱技术带来的新型创造力,而且必须让人们更好地理解日新月异的技术创新及其对个人的深远影响,尤其要动态地认识和理解智能时代对人的素质和能力所提出的新要求。由此可见,在智能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将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新版标准对如何进行人才培养提出了基本要求,其中蕴含着重构培养评价体系的教学改革暗线。一是在过程性评价方面,职业院校将强调建立健全专业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制度。为此,职业院校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集中备课制度和定期召开的教学研讨会议,及时发现并解决教学问题。同时,职业院校将会把过程性评价视作评价学生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的重要依据,更加注重学生的平时表现和学习过程。二是在成果导向评价方面,新版标准提出职业院校要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全面评价学生实习实训、课程考核、学分选修等情况。为此,职业院校将结合办学实际,明确、细化针对学生的学习和考核要求,以确保学生具备满足职业岗位需求的专业素质和能力。综上,引导人才培养以素质和能力为重点是智能时代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借助过程性评价与成果导向评价的有机结合,可以更加科学、全面、客观地评价职业院校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三)弹性实施:推动职业院校开展校本化教学实践
通过技术赋能,职业教育教学正逐渐迈向更灵活化、特色化、多元化的发展路径,为培育适应新技术发展和产业变革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支撑。新版标准考虑到不同区域、不同职业院校的实际差异,给职业院校留出许多弹性、自主实施教学实践的空间,以此来鼓励各地各校依据实际情况参照标准办学。为此,基于弹性实施原则,推动职业院校开展校本化教学实践成为未来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首先,支持职业院校自主设置专业课程是职业院校开展校本化教学实践的基础。新版标准在全面规定教学基本要求的同时,为职业院校结合区域、行业实际及办学定位,自主设置课程、开展人才培养留出自由度。新版标准从实践课时安排、教学实施方式、质量控制等方面对职业院校开展教学实践提出了要求,职业院校可以进行校本化改造,研制特色化的教学标准。其次,普适性与个性化相结合是职业院校开展校本化教学实践的重要体现。新版标准作为职业教育教学领域中的指导性文件,确保职业院校教学质量达到基本水平,而职业院校需根据实际发展水平,灵活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突出区域和院校特色。这种普适性与个性化的结合,既保证了职业院校教学质量底线,又激发了职业院校推动教学改革的创新活力。最后,特色教学是职业院校开展校本化教学实践的重要组成。新版标准要求职业院校结合区域发展实际情况和产业发展需求,依据新版标准制订校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鼓励高于新版标准,办出特色。这为职业院校提供了弹性教学的实施空间,鼓励职业院校根据实际情况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总之,基于弹性原则推动职业院校开展校本化教学实践是智能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举措,通过支持职业院校自主开展课程设置,结合普适性与个性化的教学改革原则,推进特色化教学,有利于进一步激发职业院校的改革与创新活力。
二、智能时代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行动方位
生成式人工智能、元宇宙、区块链等新一代技术的出现,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升级的可能。从教学系统的底层逻辑着手,构建“场景—过程—评价”三位一体的教学改革框架,通过三者的相互耦合,共同指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适应智能时代发展的行动方位。
(一)重构新形态的职业教育教学场景
在智能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教学场景需要适应技术技能传授的新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教学场景的重构。当前,为了促进技术技能人才关键能力与职业能力的养成,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单一学科知识,而是更加偏向源于职业任务的系统性知识。在智能时代,技术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形成了以“比特”为核心特征的知识系统,进而使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不断数字化,消解了传统知识延展与传播的物理边界,这必然导致职业教育教学场景随着知识变革而发生变化。为此,亟需重构新形态的职业教育教学场景。首先,虚实融合场景是职业教育重构教学场景的重要方向。各类虚拟仿真技术为职业院校提供接近真实工作场景和工艺流程的实习实训体验,使学生在安全、高效、低成本的教学场景中反复开展实操训练,弥补传统实践教学中因设备、场地等限制而引起的实习实训不足。职业院校利用人工智能、增强现实、虚拟现实、元宇宙等技术,将真实工作环境与虚拟教学场景结合,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技术技能学习体验,使学生在模拟环境中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其次,生产性场景搭建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亮点工程。智能时代的各类技术为职业院校创造生产性场景提供了支撑。例如,元宇宙技术包含物理基础层、数据算法层、数字空间层以及平台服务层等模块化系统,有助于将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促使学生在逼真的工作环境中实现“学中做、做中学”,从而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最后,泛在化场景将成为创新职业教育教学场景的重要一环。在智能时代,职业教育的教学场域存在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之间的阻隔,需要建立学生与工作情境的知觉关联,使其身心共同寓居于教学时空之中。为此,职业院校需要尝试打破职业教育教学时空的限制,积极利用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打造泛在化教学场景,实现处处能学与时时可学。综上,重构创新形态的职业教育教学场景是智能时代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通过构建虚实融合场景、生产性场景和泛在化场景,能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学习体验。
(二)生成技术支撑的教学全生命周期
新版标准重视新技术对于教学过程的影响作用,提出要促进专业教学紧跟产业和技术发展。将智能技术融入职业教育教学的全生命周期,不仅能发挥技术赋能的强化作用,而且还可以显著优化职业院校的教学流程。首先,智能诊断是智能技术支撑职业教育教学全生命周期的主体环节。通过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算法等手段,对职业院校教学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和精准诊断,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智能化的诊断手段,有助于职业院校教师准确掌握学生学习状况,为后续教学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其次,个性推荐是智能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另一大应用。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学情和职业发展需求,智能技术支撑下的教学系统能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学习路径推荐。这种面向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提升技术技能的积极性。最后,人机协同是技术支撑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优化的新模式。我国正处于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厘清人机协同模式对于职业教育高质量教学的特定功能,以人机协同为内核驱动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可以与智能系统协同合作,通过同课异构、多师共研等方式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在此过程中,智能技术支持下的教学系统可以承担部分重复性、繁琐的教学工作,减轻教师负担,使教师能专注于学生的个性化指导。概言之,形成智能技术支撑的职业教育教学过程是智能时代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全新方向,借助智能诊断、个性推荐和人机协同等手段,可以生成科学系统的职业教育教学全生命周期。
(三)建设智能化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将确保职业教育教学实践朝既定目标前进,有助于提升职业教育的整体质量。智能时代背景下,职业院校要以多项智能技术为核心,以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为目标,根据发展需求以及工作具体需要,从数据采集、智能分析、闭环改进等多个环节建设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首先,数据采集是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的基础。利用智能传感器、图像数据采集器等工具,可以全面收集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包括学生学习行为、教师教学方法、课程评价等数据,为后续教学数据的智能分析和决策提供支撑。其次,智能分析是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的核心。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与机器学习等技术,职业院校教师可以对采集到的教学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与剖析,从而发现教学中存在的潜在风险与问题。最后,闭环改进是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的目标。基于智能分析结果,可以形成针对不同职业院校的教学改进方案,并通过评价机制促进教学过程持续优化。闭环改进确保了职业教育形成“以评促教”“以评促改”的良性循环,从而指导职业院校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在现实中,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需要加强职业院校教师的数字素养培训,提高其对智能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认识和应用能力,使智能技术真正服务于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而对于职业院校而言,需要积极建立跨区域、跨专业的教学质量协同保障机制,确保教学数据的采集、分析和改进能够有效衔接。综上,建设智能化的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智能时代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通过数据采集、智能分析和闭环改进,可以有效预防和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持续提升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
(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25年第11期)